耿亚楠《东周的历史书写与小说演义》

耿亚楠《东周的历史书写与小说演义》,2023届北京语言大学博士论文

摘要:东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未有之大变革时期,前半期王权旁落诸侯争霸,是为春秋;三家分晋后,七雄相互征伐,是为战国。东周时间跨度大,涉及国家多,产生众多文学瑰宝。《东周列国志》是以东周历史为题材的演义小说,对史着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从叙事学的角度探讨东周的历史书写和小说演义,能够更清晰地辨识史传到小说这一发展路径,对于正确认识《东周列国志》艺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先秦、秦汉史传典籍、唐五代变文、宋元讲史平话、元杂剧等文学载体,有不少以东周列国人物事迹为题材,是列国小说重要的素材源泉。明代中叶,余邵鱼在史传与通俗文学的基石上编纂了《列国志传》,基本形成了列国小说的创作模式,但整体艺术性不高。冯梦龙因不满其肆意虚构,不遵史实,在《列国志传》的基础上重新编纂了《新列国志》,删去了武王伐封至西周衰亡的历史,集中刻画春秋战国时期。此外,《新列国志》还删掉不少与历史相悖、随意虚构的内容,对姓名、时代、地名的错讹进行修正,艺术性和文学性都得到较大提升,是明代历史演义中影响较大的一部。清朝乾隆年间,蔡元放在教书过程中偶然发现《新列国志》,惊为天人,对小说删补增修,并夹以批注、评语,改名为《东周列国志》付梓刊行,此本遂代替《新列国志》广为流传,成为仅次于《三国志演义》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的整体结构是以编年体为主的综合式叙事结构,最大特点是以历史时间为经,以列国故事为纬,前八十三回描写春秋时期的历史纷争,后二十五回描写战国的纷乱局面,以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为重点,穿插其他小国的历史,详略得当。小说叙事结构清晰,故事情节可以清晰地划分出叙事单元,大故事包含小故事,具有系统性。当两件事难以连接时,作者就直接以朝代纪年的形式来表示故事情节的延续和推移,使列国故事都有提到,极少遗漏。《东周列国志》虽然没有贯串始终的主要人物和叙事中心,但作者从众多人物、故事的叙述和描写中,贯串一种卓越的史识,即“总观千古兴亡局,尽在朝中任佞贤”,表现了任贤图治思想。《东周列国志》叙述春秋战国时期五百余年历史,前八十三回叙述春秋历史,材料来源主要是《左传》,同时兼收《公羊》《谷梁》《国语》等;第八十四回至一零八回叙述战国历史,所据史料以《史记》《战国策》为主。本于冯梦龙和蔡元放崇史重史的历史小说观,《东周列国志》几乎每回都有书可据,成为“羽翼信史”派的代表作。虽然皆有所本,但客观上又并非蔡元放所谓“有一句说一句”的没有一点虚构和艺术点染的历史教科书。冯梦龙囊括史着内容,对经史材料进行裁剪,注意故事前因后果的点染虚构,增添必要的故事情节或细节描写,融入自己对历史的考察。在叙述朝代兴衰和人事变迁时,冯梦龙还对历史时间进行了种种移位和变形,将本来在时间上相互交错的众多历史事件分割开来,移前挪后,进行重新建构,还以“全知视角”为主,借用全知全能的说书人口吻,兼以“限知视角”戏剧性的叙事视角运用,增加情节悬念和戏剧张力,从而使得叙事更加丰富、立体。《东周列国志》以五霸七雄为中心,塑造了面目各异的人物形象,包括霸主昏君、贪官佞臣、贤相名将、爱妃宠姬,直至义士刺客、名儒术士、商贾优伶、烈女淫妇,大多写得面目各异,极具特色。作为“羽翼信史”派的代表作,《东周列国志》所塑造的人物基本都能在史着中找到原型,且形象特征基本与史书一脉相承,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基本沿袭史着。另一方面,作为正史的补充,为了保证文学作品情节衔接和人物形象的整体性,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冯梦龙吸纳和发展了野史杂传的精髓,在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或加入语言、动作等细节刻画,或对与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进行加工延伸,或直接虚构人物,较之史着呈现出更为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冯梦龙对人性的关注。

关键词:《东周列国志》;历史书写;艺术结构;叙事艺术;人物塑造

链接:

http://ss.zhizhen.com/detail_38502727e7500f26c6df2c1563f832b103c90a1a8f790cf71921b0a3ea255101928fa69a765a3d2dd4b0966c806e8f4d2bfd501d95f3354dabb96b43945ac6e79e6b4c92fe2f1a3a13bdf3d353125e5a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