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预兰《宋代“补天石”意象研究》,2022届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摘要:“补天石”导源于石崇拜,人们在“石为雨神”的思想意识影响下,利用“止雨石”协助娲皇止水补天,原本的“止雨石”也因辅佐娲皇补天成为“补天石”,拥有了力挽狂澜的“补天”精神和“补天”神力。这为后世文人借“补天石”意象抒发政治情感奠定基础。至魏晋时期,经过王歆之、江淹之笔,“补天石”逐渐进入文人的审美视野,后在唐代发展为独立的文学意象。成为文学意象的“补天石”在宋代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宋文人在言志、酬唱赠答、贺寿悼亡、写景咏物等题材中,皆运用“补天石”意象来抒发情感、言明志向。宋人的题材运用中也显露出“补天石”政治意义浓厚,产生了新变,衍生出“余石”、“弃石”意象的特点。宋人爱石,“补天石”在宋人眼中具备石头以及超越石头的象征意义。“补天石”在宋人眼中是“奇石”之源,也是“君子”“德”的象征物。宋人崇拜女娲及其功业,赞叹女娲功业时会提及“补天石”,客观上为“补天石”意象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补天石”意象在文学史中经久不衰,被历代文人青睐的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补天石”的补天使命与文人士大夫的身份、使命一致,可以作为文人士大夫的外化,因此能在文学史中繁荣并一直保持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宋代; 补天石; 意象; 独特性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