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永馨《唐前祈雨文研究》

危永馨《唐前祈雨文研究》,2023届上海大学硕士论文

摘要:祈雨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体学、文字学、宗教与民俗学等研究领域颇受关注。唐前时期,随着礼仪职官、政治背景、思想学派、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变改,祈雨文辞逐渐从祈雨仪式活动中分化独立出来,其文本属性、文学属性日趋加强,祈雨文逐步由祈雨言辞、向祈雨文本、再向祈雨文体演变。具体地说,唐前祈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西周时期,大祝、小祝掌辞说告神的职能,负责文雅辞令中祈雨祝辞的创制,此时祈雨文的言语功能凸显。在西周礼乐制度下,以乐舞降神的雩祭祈雨仪式确立,雩祭礼仪日渐完善。在祈雨职官系统中,不同职官各有司存,共同致力于祈雨禳灾实践,其中祝官在此系统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定位。大祝、小祝以辞说沟通神人,负责创制“逆时雨,宁风旱”的祈雨祝辞。作为一种向神对话的言辞,祈雨文的言语功能受到重视。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祈雨文依然以祝祷辞的形态流行,然祈雨文本内部产生了分化。随着礼乐制度的废坏,早期祈雨职官体系瓦解,祈雨中心与主体由周王室转向诸侯国,而各诸侯雩祭礼仪规格存在差异。在动荡与变化中,“以身为牲”型祈雨文本式微,“引过自责”型祈雨文本兴盛,后“以身为牲”一系祈雨文本渐失根基,融入到“引过自责”的话语框架中。值得注意的是,从神女、山鬼书写以及《春秋繁露》分析,秦汉时期还保留着早期原始生殖崇拜的遗存。此时期,祈雨文的言辞属性减弱,文本属性增强。第三阶段:两汉时期,祈雨的内容与碑刻的形制相结合,祈雨碑刻新现。在两汉大一统国家政权下,天子至公卿、中央至地方的国家祈雨体系日渐形成,山川祭祀蔚然成风。山川祈雨祭祀与碑刻文体形态相结合,东汉祈雨碑刻产生并于安、桓、灵帝三朝走向兴盛。祈雨碑刻不仅具有德政宣传的作用,亦具备维系民心之功用。祈雨碑刻的体例结构兼具颂神与赞人,在吸收汉赋语言特色以及铺陈、夸饰等创作手法下,文辞风貌日渐变迁。碑文音韵铿锵、辞藻华丽,显示出祈雨文日益增长的文学属性。第四阶段:魏晋六朝时期,在儒、释、道以及地方信仰支配下,祈雨文、祈雨诗赋产生。儒家祈雨诗文的创作者多为地方官员或文人儒生,伴随着祈雨制度的成熟与诗歌、骈文的兴盛,祈雨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产生并发展起来。此时期,佛教、道教祈雨作为一种新兴的祈雨形式,成为儒家雩祭祈雨仪式的重要补充。至南梁时,道教祈雨文产生,为后世道教祈雨青词之滥觞。在南方,蒋神由地方小神演变为影响南朝国运的官方正神,最终在不晚于梁天监年间诞生降雨职能,南梁文坛两篇赛蒋王祈雨文随之产生。至此,祈雨文的文学体制渐趋独立。总体来看,唐前祈雨文属于祝文的范畴。从先秦祈雨祝辞、两汉祈雨诏与祈雨碑刻,到六朝的祈雨诗文,祈雨文的言说属性减弱,文本属性、文学属性日渐加强。祈雨文逐步由祈雨言辞、向祈雨文本、再向祈雨文体演变。而祈雨文的实质,便是一种文饰、一种象征,是敬天爱民的文化表象。

关键词:唐前;祈雨文;祝文;文体

链接:

http://ss.zhizhen.com/detail_38502727e7500f268ae293687737a0ec1c7829bb23b101731921b0a3ea255101928fa69a765a3d2d8821cd3e0bbc6adbbbfa8e4af51ecec97fdff2d852bbb84fff15d1f30eea30b16df0f912313a687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