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崇《谈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的生成机制》

松江崇《谈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的生成机制》,《清华语言学》第5辑,上海:中西书局,2024年版

摘要:为了阐明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的生成机制,文章以战国至唐五代的九部文献为主要语料,在对“他”的指称性、语用功能等做了系统性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三点看法:(一)在“他”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的变化过程中,其“除去X以外的”这个词汇语义通过语义漂白化演变为对所指对象的“排斥/对立心理”的语用语义;(二)出于说话者表达对所指对象的“排斥/对立心理”的语用需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他”的出现频率上升,导致其语义进一步漂白化;(三)到了近古前期,替换用法中的定指的“他”失去对所指对象的“排斥/对立心理”的语义,由此“他”开始接近语义上无标记的第三人称代词。

关键词: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称性;语义漂白化

链接:

http://ss.zhizhen.com/detail_38502727e7500f26b0246a3ea6c1eeca95dfe27ee1d6c01f1921b0a3ea255101fc1cf1fbb4666ae623e1a52423d126dc0eb1a853f39c0f41f407d859987af3241df30d535bef5c1671057692961cf57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