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竹《敦煌孝亲类说唱文献研究》,2022届山东大学博士论文
摘要:敦煌孝亲类说唱文献特指今存敦煌遗书中那些宣讲孝亲主题的汉文说唱文献,可按母题划分为报恩、救亲、劝孝、复仇4类。其中前3类反映了《父母恩重经》《盂兰盆经》《孝经》等儒释经籍的说唱化世俗化,以及佛教孝亲观与儒家传统孝亲伦理的碰撞和融合;而以《伍子胥变文》为代表的第4类,反映的主要是宗法制度下的血亲复仇理念。对前3类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可借以探析佛教孝亲观与儒家传统孝亲伦理的碰撞与融合,充实当前的敦煌学研究和佛教研究;还可借以探析佛教孝亲观说唱化世俗化传播传承的经验,以为当前中华优秀孝亲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有益借鉴。论文绪论部分,简述敦煌孝亲类说唱文献的母题类别、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等。第1章以敦煌本《父母恩重经》为依托,梳理由其衍生的《<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十恩德”曲辞等说唱文献的写本与文本,论析佛教孝亲观的报恩母题。第2章以敦煌本《盂兰盆经》《净土盂兰盆经》为依托,梳理由其衍生的《<盂兰盆经>讲经文》、目连缘起、目连变文等说唱文献的写本与文本,论析佛教孝亲观的救亲母题。第3章以敦煌本《孝经》《孝子传》为依托,梳理由其衍生的《孝经》咏赞、《董永变文》、“二十四孝”押座文等说唱文献的写本与文本,论析佛教孝亲观的劝孝母题。第4章以今存《睒子经》4种、敦煌本《孝子传》、敦煌莫高窟睒子本生画像等为依托,对佛教孝子睒子进行个案研究,探析佛教人物形象中国化的多维传播路径。结语部分,总述敦煌孝亲类说唱文献所表征的佛教孝亲观及其与儒家传统孝亲伦理的关系,探析佛教孝亲观说唱化世俗化传播路径的现实价值。论文主要在两方面有所突破。一是依托IDP数据库等电子文献、《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等影印丛书文献,运用统计与比较、文本校勘与写本叙录、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等相结合的方法,穷尽式梳理了今存敦煌遗书中的孝亲类说唱文献。全文计制32个表格,查找并复制114幅高清图版,描述85个重点写本,校勘20余个典型文本,点面结合、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今存敦煌孝亲类说唱文献的情况。二是对敦煌孝亲类说唱文献和佛教孝亲观提出了一些较为独到的个人见解。如第1章中提出,佛教孝亲观在吸纳儒家孝亲伦理以孝为天地之大经观点、“移孝于忠”做法的基础上,成功移孝于佛、移“悲母”之恩于佛,生成了孝得福报、父母恩重难报、“孝戒为一,度脱为报”等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第2章中提出,敦煌《盂兰盆经》类说唱文献可按写本性质与文本内容划分为三种,即仅有散1608(台图32)号一个写本的讲经文,包含北敦02496号、伯2193号、斯4564号三个写本的目连缘起系列,以北敦04108号、斯2614号写本为代表的目连变文系列;三者共同体现了佛教孝亲观从迎合儒家孝亲伦理、到与儒家孝亲伦理相互碰撞与融合、再到坚守自己“孝戒为一,度脱为报”理念的演变过程。总之,今存敦煌报恩、救亲、劝孝三大母题的汉文说唱文献,体现了佛教经籍及其孝亲观说唱化世俗化的传播进程;其所展现的佛教孝亲观,既有对儒家传统孝亲伦理的接受与融合,又有对自身报恩、度脱理念的坚守。这种通过民间说唱艺术实现自身传播传承的作法,极具现实价值。
关键词:敦煌写本;佛教;儒家;孝亲;说唱;报恩;睒子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