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国《吴元满〈六书总要〉研究》,2022届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摘要:《六书总要》是明代小学学者吴元满“会合三家为一,裒集诸说所长”而撰写的一部六书学专着。自清代以来,学界对其赞扬推举少,批评否认多,甚至将其完全否定。但事实上,其对六书理论的新看法以及追溯文字形体本原,自觉运用古文字资料考证文字的大胆实践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汉语文字学史,我们应当对《六书总要》作系统深入的研究,还其本来面目,给予其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分五个章节对《六书总要》进行研究:第一章,概述。本章分为六节。依次介绍吴元满的生平及著述,《六书总要》的成书条件、写作目的、现存的版本、体例,以及收字与字体。第二章,吴元满汉字起源论及文字分化孳乳系统。第一节,吴元满的汉字起源论。受前人影响,吴氏认为文字由圣人所造,虽然这是这一时期的主流观点,但却并不符合文字产生的客观实际。第二节,吴元满的文字分化孳乳系统。吴氏根据戴侗的子母相生理论,删减了《说文》中不能生的八十四部,增补了能生的八十四部,以既可以孳生它字又可以为它字所孳生的部首为桥梁,在不同部首及其所属字之间构建了“母生子,子生孙”的文字分化孳乳系统。但由于吴氏对于部分字字形的分析与其构形的客观实际存在较大出入,所以其对部分文字之间分化孳乳关系的分析也不免存在问题。第三章,吴元满的六书理论。第一节,六书分论。主要从定义及分类两方面依次对《六书总要》的象形论、指事论、会意论、谐声论、假借论和转注论进行研究,不仅追溯其理论渊源,还关注其对后世六书研究的影响,从而对其成就和不足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研究发现,吴氏六书研究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对指事的定义和分类当中。吴氏在张有、赵古则等人“加物于象形之文”的指事观的基础上将指事扩展为“变已有之文”的种种造字法,并将指事详分为“加体指事、转体指事、省体指事、变体指事、事兼会意”等五类,对传统的指事观进行了革新,对后世影响深远。吴氏六书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对谐声与转注的分类上,吴氏将谐声分为“谐本声、谐叶声”等八类,其对谐声声符与被谐字语音关系的分析看似全面细致,但实际上是根据当时的语音情况作出的探讨,并不符合汉字发展实际。其以转声为转注,将转注分为“转声注义、转声叶韵”等八类,但其所谓的语音变转也都是以当时的语音实际为标准的,不辨古今音转,所言虽成系统,终非许慎“转注”之本真。第二节,六书总论。依次介绍吴氏对六书作用的认识、六书“四体二用说”以及六书兼书说。其中吴氏的六书“四体二用说”是本节研究的重点。向来以为六书“四体二用说”由清代学者戴震首次提出。但研究发现,该理论在赵古则的《六书本义》、杨慎的《转注古音略》中就已经有了雏形,而其真正被明确提出则是在吴氏的《六书总要》当中。吴氏在《六书总要》中不仅对六书“四体二用”的理论进行了明确而详细的阐述,还将这一理论充分运用到了对假借、转注的定义以及对字例说解的实践当中。虽然吴氏对六书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对于具体文字字形、字用的分析也多有不足之处,但其对六书“四体二用”理论正式形成的贡献却足以为其在文字学史上争得一席之地。第四章,运用古文字资料考证文字。除阐明六书理论外,追溯文字形体本原,运用古文字资料订正《说文》字体之)谬也是《六书总要》文字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总要》中,吴氏尽力追溯文字形体本原,以更为接近造字时期的“三代金石遗文”对《说文》小篆字形的)误进行订正,其中不乏一些可信之论。但由于古文字资料有限以及考证学的不发达,吴氏在《总要》中所谓的“古文”有相当一部分是其逞私意自构形体而造的新字,这也导致其对部分字字形的分析与其构形的客观实际存在较大出入。第五章,《六书总要》文字研究的成就和不足。第一节,《六书总要》文字研究的成就:系统科学的编排体例,六书“四体二用说”的明确提出,大胆引证古文字资料,对《说文》小篆形体)误进行订正等。第二节,《六书总要》文字研究的不足:以今音为据分谐声、转注之类,不辨古今音变,逞私意自造新字等。
关键词:吴元满;《六书总要》;六书;文字学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