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红《晚唐五代完结动词文白对比研究——以〈酉阳杂俎〉和敦煌变文12种为例》,2023届辽宁大学硕士论文
摘要:文言和白话使用的是两个不同的语法系统,但是它们的关系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尤其是在晚唐五代白话发展的初期,文言和白话之间的继承关系十分明显,差异性也同时存在。基于此我们选择了晚唐五代时期的《酉阳杂俎》和敦煌变文12种一文一白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完结义动词在表达完结体时的共性和差异性,并且通过历时溯源把这些完结义动词互相影响、共同演化的路径展示出来,由此进一步探究晚唐五代白话中完结义动词“了”成为主导词的原因以及汉语完结体产生的动因。本文主要包括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概述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及价值、语料介绍等,为文章主体部分的展开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对《酉阳杂俎》和敦煌变文12种中的完结义动词的句法格式进行描写。两书中的完结义动词基本都可以出现在“V+(O)+V完”的句法格式中,但是白话中的“了”还可以出现在“V+了+O”中。第三部分是通过对完结义动词的历时描写分析完结义动词的发展演变情况,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两书中完结义动词的语法性质进行判断。我们给出了三条判断标准,分别是副词的出现情况、V的情状类型和与“NP+V完”的平行关系。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两书完结义动词的使用情况做出对比。第一个方面是两书内部各个完结义动词使用频率的对比,由此分析两书中各自完结义语义场的主导词;第二个方面是从句法格式的变化上进行对比,相较于文言,白话中副词出现在“V+(O)+V完”结构之间的次数更少,更多出现在“V+(O)+V完”整体的前面,而且白话中还有新的句法格式出现;第三个方面是从动词V的情状类型进行对比,白话中V的情状类型更加丰富。第五部分以文白完结义动词的对比为基础,分析了白话完结义动词语义场“了”占主导地位的原因:完结义动词之间同行演化对“了”的推动和“了”语法化路径的完整性。最后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汉语完结体产生的原因,包括汉语自古在文言中就存在“NP+V完”这一结构,VP的指称化倾向;完结义动词表“完结”的语义基础;外部其他原因推动了汉语完结体产生。第六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本文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汉语文白对比研究带来的意义,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完结义动词;完结体;文白对比;语法化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