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嶋静志《「変」、「変相」、「変文」の意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017年第65卷
摘要:笔者对中文译本中“变”(bian)字含义的研究(其最早实例可追溯至489年)表明,该字在印度语和藏语中均有对应词汇,其含义为“设计;图形;壁画”。在前唐时期的非翻译文本中,“变”字还用作“人像;雕像”“浮雕”和“(壁)画”之意。在唐朝的非翻译文本中,“变”字被用来特指“以佛教为主题的(壁)画”。“变相”(bianxiang),含义与“变”相同,自8世纪起开始使用,其创造可能是为了更清晰地表达后者之意。梵语词“citra”,意为“图像、绘画、浮雕”以及“奇怪的、奇妙的”,与“变”字在语义上非常契合。中国人将印度那些色彩鲜艳、风格浮夸的绘画作品称为“变”,因为这些作品与他们的传统艺术作品截然不同,因此显得“不同寻常、怪异”。“变文”(bianwen)一词也出现在几部敦煌手稿的标题中,可能是指说书僧人所使用的“绘画脚本”。
关键词:变相;变文;転変;絵解き
链接:
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ibk/65/2/65_732/_article/-char/ja/